bing08.jpg 
 
【名家推薦 by 聞天祥】 
 
2009金馬影展為賓哥(李屏賓)作了一個「光影詩人李屏賓」的專題,除了在影展期間放映由他掌鏡的10部代表電影,舉辦大師講堂,還出了一本由他平日拍攝的平面照片以及對他的個人專訪結集而成的專書。不明就裡的有心人或許會以為這是侯導(侯孝賢)接任金馬執委會主席後對老搭檔的酬庸,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這個主意是我答應侯導徵召、出任金馬執行長後提出的第一個想法。理由不外乎:一、影展的焦點人物為何只能是導演?稍微眼尖的觀眾應該看得出來,除了攝影,這年影展還作了配樂和演員等專題,而不只讓導演專美於前;第二、我想要打破國際影展和頒獎典禮的楚河漢界,既在影展以專題形式完整呈現一位傑出攝影師的藝術脈絡,也在頒獎典禮上向所有勞苦功高的攝影師們致敬。但為何是賓哥?我好像還沒解答某些人的疑惑。
 
若要名正言順,賓哥確確實實是金馬獎舉辦至今獲獎次數最多的攝影師,捨他其誰?再者,無論是要想強調本土,西進大陸,還是邁向世界,他的專業歷程就是最好的典範!
 
現在讓我用稍微嚴肅一點的方式,在下面幾段簡述賓哥:
 
李屏賓最初以王童(【策馬入林】)、侯孝賢的作品崛起。尤其是和侯孝賢的長期合作,成為國外導演紛紛上門求教的源頭。即使今天來看他1980年代為侯導掌鏡的【童年往事】(1985)、【戀戀風塵】(1986),無論是夜半含淚寫家書的母親(梅芳)映在亡夫遺照上的輪廓,或是失戀男兒(王晶文)茅塞頓開望著遠山白雲的領悟;細膩與大器,可說並容不悖。
 
後來他離開中影,表面上失去了穩定的依靠,卻開啟了更燦爛的職業生涯。與許鞍華、張艾嘉、徐靜蕾、姜文、田壯壯、譚家明的合作,展現了支持各類導演風格的游刃有餘,更以【花樣年華】(2000)與杜可風、張叔平共享坎城影展技術大獎。
 
即使已臻大師之列,李屏賓依然樂此不疲與年輕導演合作(最近的例子是日本導演川口浩史來台灣拍的【軌道】2009),周杰倫的【不能說的祕密】(2007)也多虧有他在影像上把關加持。
 
而李屏賓與外國導演的共事,也絲毫未減其水準,甚至相得益彰。陳英雄的【夏天的滋味】(2000)不僅用光線表達了季節、地理的特色,更與女人心事互為共鳴,難怪陳英雄2009年拍攝【挪威的森林】非再找他出馬不可。法國導演吉爾布都(Gilles Bourdos)也是拍了【白色謀殺案】(2003)不夠,【今生,緣未了】(2008)依然仰賴李屏賓調配出神秘莫測的光影。他的攝影有時好到連導演失手的作品都瑕不掩瑜,最近的例子是郭富城主演的【殺人犯】(2009);而行定勳的【春之雪】(2005)雖然評價兩極,但日本影藝學院照樣提名本片攝影。是枝裕和的【空氣人形】(2009)則可以看到李屏賓如何利用攝影功力,神奇展現一個充氣娃娃有了生命、從虛到實的過程,誰說奇觀與想像只是電腦特效的專利?
 
直到現在,李屏賓和侯孝賢默契十足的搭檔,依舊對「拍電影」跟「看電影」的人都充滿啟發性。【海上花】(1998)除了古典美,透過燈光明暗、淡入淡出,暗示片中男女藕斷絲連、餘情未了,已到了曖曖內含光的境界。【千禧曼波】(2001)開場亦步亦趨跟隨舒淇在天橋遊走的攝影機運動,也彷彿帶領觀眾穿越時光隧道,明明寫實,卻又迷離。
 
這些作品的精彩程度,早就足以讓金馬影展在任何時間為他推出致敬專題。但讓我更覺得這個時機非作不可的關鍵,其實是姜秀瓊和關本良合導的紀錄片【乘著光影旅行】!
 
人生許多機緣際遇很奇妙。我因為擔任短片輔導金評審的關係,而早大眾一兩年知道他們在進行這個回顧賓哥攝影人生的紀錄片計畫。不僅因為這個題目值得拍攝,加上兩位導演相輔相成的專業背景與成績潛力,讓【乘著光影旅行】全票通過,順利獲得補助。那時我就忍不住想像,這部作品完成後,若能配合賓哥代表作放映、甚至請出大師現身說法,那才功德圓滿。但當時我已離開影展圈一陣子,只想著日後待影片完成,應該可以跟導演或還在策展的朋友提提這個建議。沒想到繞了一圈,自己讓侯導給煽起了豁出去挑戰金馬的火苗,也教最早只是狂想的念頭,有了實踐的基礎。就一個影展人而言,如果有部全新又切題的電影,可以代替文字或語言來傳達焦點人物的影響與成就,絕對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我更幸運的是,這部乍看之下好像是要為賓哥攝影人生做為引言或註腳的紀錄片,精彩程度,更勝預期。
 
2009年11月23日【乘著光影旅行】在台北信義威秀影城第14廳作它的世界首映,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到這部片子。
 
開場粵語男聲的旁白(應該就是關本良吧!)悠悠道出拍攝的初衷,影片最後卻改由國語女聲,緩緩作結。不知是刻意還是偶然,但這個安排非常巧妙,既暗示了幕後記錄的,一個是來自香港的關本良,一個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姜秀瓊;更有趣的是一個像拍攝者的夫子自道,另一個卻有如被攝者的心境代言,間接卻意在言外地道出紀錄片的本質。
 
做為一個觀眾,通常不會刻意去想但應該可以理解兩位導演跟著賓哥橫跨世界各地的拍攝工作(甚至包括一個遠在挪威的影展為他製作專題的參展經過),以及穿插十多部賓哥作品片段,背後的難度。畢竟要講一個攝影師,沒有他工作的記錄或代表作呈現,實在說不過去。但跟拍和尋找片段的難度,完全不及一趟趟航程以及每段影片要價不一的版權費用。我還記得姜秀瓊面臨預算窘境,猶豫要不要飛去日本訪問是枝裕和而先跑來金馬獎辦公室借看【空氣人形】試看片的事。但如果以為這就讓這部紀錄片變成一個攝影師創作年表的流水帳,那就完全沒看到它更內在的質地了。
 
老實說,侯導在本片所佔的份量,確實比其他和賓哥合作過的導演加起來還多。但暫且拋開公平或勻襯這類無聊的迷思,你會發現,這不僅是因為侯導大方地讓人家目擊他的工作方式,他和賓哥的篇幅,在本片更有著見微知著的功能,不僅可從中透析他的成長,還能引伸到別的導演、別的電影。若不是這部片子,我們很難想像賓哥跟侯導拍【童年往事】遇到颱風、把別人眼中的歹運,轉為天賜考驗的經驗,最後變成寓意無窮、廣受好評的畫面,如何發揮在他替姜文掌鏡【太陽照常升起】時,讓原以為來不及把握的時間侷限,幻化成彷彿歷經寒暑的魔術時刻。同樣的,王家衛在【花樣年華】看似不按理出牌的感性要求,待我們看到【紅氣球】的工作片段,會發現異曲同工。導演的指示,與攝影的達成,這當中有如揣摩,又像較勁。攝影這項工作,至少在賓哥身上,絕不只是技術的操作而已。侯導和他之間的互動,確實映照出賓哥技術的高超與心思上的細膩,但兩人你來我往、一派輕鬆的模樣,又把兩個看來粗獷的大男人的交情與默契,表達得不落言詮。
 
我不清楚姜秀瓊和關本良是如何協調分工的,但就我粗淺的認識,兩者的優點確實都融合反映在這部紀錄片裡。特別是賓哥與李媽媽的部分。導演在呈現這對母子的關係上,實在精彩,不僅凸顯了影人特殊的工作型態,對家人難免的愧疚之情,更把分隔千里卻緊緊牽繫的關心,給勾勒了出來。如果侯導和賓哥的部分,呈現的是大器和從容;賓哥與母親的部分,則是溫柔入裡,感性十足。那段以旁白描述賓哥回憶在外拍片,通訊不便,幾十通未接來電,讓他忍不住擔心家人是否發生事情,雖然結果是通知獲得國家文藝獎的喜訊,但得獎最大的收穫竟是讓他深刻體會家人對他的重要,這番心得教觀者很難不為之動容。而賓哥與母親在小屋對坐閒聊到離去的畫面,那美麗的餘光殘影,也宛如餘情裊裊,美得耐人尋味。
 
我承認第一次看【乘著光影旅行】,到最後淚水有如潰堤,差點無力招架之後緊接要登場的座談。激動的情緒,一來是因為這場放映代表著金馬影展的賓哥專題即將畫上句點,而有些百感交集;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完全被這部作品直探心靈的力量給打動。
 
因此,我帶有一絲愧疚,為的是在過程中三番兩次催促兩位導演非得及時交片不可,好像有點殘忍;但又有更多是感謝跟感動,因為他們做到的,讓我無論做為影展單位或者一個純粹的觀眾,都與有榮焉。
 
記錄賓哥,應該是姜秀瓊、關本良致敬的初衷。但結果,無論在情感強度或藝術高度上,【乘著光影旅行】都無愧於它所記錄的對象。
 
本文感謝聞天祥老師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ewind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