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ing09.jpg
 
【名家推薦 by Ryan】 
 
《愛麗絲的鏡子》導演姚宏易在《乘著光影旅行》中說了一句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的話「導演是結構,攝影是解構」。有趣的是,《乘著光影旅行》這部紀錄片本身,既在解構,也在結構。它解構了李屏賓身為一名攝影師的創作態度,以及與電影從新浪潮至今超過四分之一世紀的緊緊聯繫;另一方面,它卻也同時結構出李屏賓身為一個人,與家庭、母親之間無法割捨卻又無可奈何的宿命,而這一切,都緣於電影。
 
關本良與姜秀瓊都是思路明晰情感節制的創作者,《乘著光影旅行》非常邏輯清晰地依序透過訪談、側拍、電影片段等「理性」觀察,將紀錄片逐漸導向一個「感性」的層次。逐漸地,前半段所鋪陳李屏賓對於美學的順應自然觀點,和他長年在外奔波而少與家人團聚的鄉愁情懷,開始在情感上形成一股極其強烈的拉鋸,並在尾聲那前後呼應的動人謝幕式中達到最高潮。也因此,我以為這部紀錄片很大一部分賣點或許在於它提供了我們透視賓哥與新電影諸傑的互動(從熱血青年到中年的動人夥伴關係啊)、賓哥的藝術哲學與工作花絮,但它真正、最為打動我的,卻在於電影既理性又感性地釐清了賓哥的鄉愁原點。
 
對於李屏賓來說,他平時工作落腳的地方只是臨時住所,他真正的家,在妻、子居住的美國,也在母親居住的台灣。全球化的確讓世界變小,然而卻也讓家變得更遠,身為一名攝影師,他只能順應自然,無法強求。巧合的是,這樣的無可奈何竟與關本良(與李業華合導)的另一部紀錄片《攝氏零度.春光再現》殊途同歸,持續的出走與流離,原來只是為了印證永藏心底的那份對於回歸原點的渴望。
 
因為有了這樣的切入,《乘著光影旅行》不再只是單純的攝影師傳記式觀察,也不再只是拍片現場花絮提供或台灣新電影回顧,它提出一個更為普世且令多數觀眾得以共鳴的觀點,將李屏賓回歸到最原點的「人」身份,讓我們看見他平凡而真誠的愛與恐懼。
 
本文轉載自Ryan的中時部落格【關於電影,我略知一二...】
原文連結請點我!!

 
另外特別提醒大家,Ryan將會出席5/15晚上八點在高雄大遠百誠品的講座活動與關本良導演對談,有興趣的朋友千萬別錯過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hewind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